顯示具有 New York‧紐約館子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New York‧紐約館子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

Pink Berry的可怕刨冰

© Photo by Jas Chen


朋友來了電話「你記得上次你來我們吃的那間冰店嗎?」「怎麼會忘?」「昨天我經過它,妳知道怎麼了?」「倒啦!」「才不是!滿滿的都是人啦!」

我簡直不敢相信,這間位於二大道上、八十幾街的小冰店,雖然有著乾淨的裝潢,新穎的陳設,可是那個冰,真是難吃到了極點!很少有冰可以讓我說難吃的,基本上,大阪機場的霜淇淋算上一個,不過由於在機場,勉強可以寬容。然而曼哈頓大街上居然也有這種錯誤,真是「紐約,什麼都有啊!」

這裡的冰是這樣做的:底層放著新鮮的水果切片、再放五六個類似白色小湯圓的無味點心,然後「結結實實」地填上很厚的一層冰,此時已經累積的很高了,但還不算,最上方再擠上一大團的優格霜淇淋,妙的是,這樣的一碗冰,完全沒有放糖水或煉乳,而冰的結構體巨大,又蓋得嚴實,根本也無法攪和開來吃。只能一湯匙一湯匙地先解決實在沒有味道的優格霜淇淋,然後望著厚厚的雪白的冰輕嘆,不知從何著手起。等到終於把上面的冰清掉了,下方的水果片已經可憐地凍到發紫,小糯米糰子也硬得不像話了。

這是我吃過最為道地的一碗「冰」,從頭到尾只記得冰樸實無華地、幾近自來水的味道,而且,一碗還要五塊又七十五毛美元啊!我想等我存夠錢,應該可以去曼哈頓開間冰店吧?應該會大賺特賺才是呢!


2007年4月24日 星期二

Peter Lugers 的雙人份牛排


© Photo by Jas Chen

雖然我老爸常說:「只有笨蛋才老是叫牛排吃。」好吧,牛排的確不能說是需要高深料理手法才能做的菜,肉質佔了好吃與否的關鍵因素。然而我很愛吃牛排,時常為了一大塊鮮嫩焦香的美味而寧願被我爸唸是個「愛吃粗食」的傢伙。

說起牛排,我僥倖的有過許多美好的回憶。

大約十年前的一個生日,在周刊報紙還沒有讓紅利義大利餐廳因為政商名流而爆紅之前,我被生平的第一份芥末牛排所吸引。當年沒有菜牌的紅利,使用芥末葉的清香,大幅調整牛排油膩的手法,讓我驚艷。然而多年後,紅利換了高大氣派的新址,料理的水準卻一落千丈,只是齒頰清香的記憶仍然封存在我的味蕾上,也許哪一天可以自己試著做做看。

已經關閉的天母小農莊,是大學時期就相當喜愛的餐廳,即使是不愛牛排的老爸,到了那邊的必點菜式是:焗烤田螺,多加大蒜醬和奶油;奶油南瓜湯;鯷魚沙朗,八分熟不見血(陳家爸爸是不吃帶血的東西的,笨!)。鯷魚的味道鹹且濃重,是以牛排完全不需灑鹽或其他醬料,加了胡椒則反而破壞口感。

這裡也是我第一次吃到鯷魚沙朗的餐廳,鯷魚獨特的口感均勻地塗抹在肉質較軟的沙朗上,吃起來完全不單調,有點類似浙江菜式裡的魚燒肉,或魚鑲排骨。也試過她們的鵝肝醬菲力,不過遠遠不如鯷魚沙朗,甚而換成鯷魚菲力,厚實的鯷魚味似乎也不能深入菲力的肉質。日後發現,慢慢地其他的西餐廳陸陸續續也推出了這道菜色,然而在鯷魚醬的調配上總不如小農莊,只可惜小農莊的老板娘抽中了綠卡樂透,舉家移民西雅圖,所以,小農莊的滋味只能留待夢裡追尋(或著哪天飛到西雅圖去碰碰運氣?)

後來到紐約求學,當時的男友帶著去吃隔壁州的平價牛排館,名為Arthur’s,在新澤西的霍柏根市,相當的便宜,16美元一份的牛排足可以供兩個人大快朵頤。作法是先大火油炸、然後才入烤箱,送上來總是油淋淋的的一大塊,一切開就是鮮嫩的肉質,非常誘人。當時的男友其實不愛動大葷,他是為了特別附上一碟搭配牛排的醃漬胖辣椒去的。這種墨西哥圓辣椒既酸且辣,十分帶勁。我非常喜愛一大口肉一大口辣椒的吃法,常不小心就吃過了頭,頂著一個撐到不行的肚子回家。

然而這些牛扒重點可都在調味,截至目前為止,我的五顆星牛排落點是在Peter Lugers,一間位於布魯克林區的百年牛排館。

還在紐約求學期,我已經有幸跟著一票嗜好美食的朋友前往品嚐過,不過,這真是一間很貴的餐廳啊!雖然我不能說自己是個窮苦的留學生,不過的確也不能說手頭很寬裕。那次浩浩蕩蕩的去了許多人,而為了省錢,只叫了三人份的牛排。對於娛樂上我向來很有犧牲精神,所以吃了許多麵包與一片番茄,說了很多話、喝了很多水,是一個非常棒的回憶,與朋友間的。然而對牛排則是一個缺口,除了很貴,其餘地說不上來。

離開紐約又再回紐約,心情已然兩樣,拜訪老朋友之際,向來不愛肉食的艾倫無意間又提到這間餐廳,當然,大力的誇讚。心中那股隱隱的遺憾霎時被重重地挑起,二話不說,馬上定位(附帶說明,要訂到週末的位子根本不可能,好險我可是死觀光客,星期一中午去總行吧?可沒人跟我搶!)

Peter Lugers的老侍者照樣地端上肉質特好的雙人份牛排,據他推薦,肉質會比單人份的好,兩個人吃也比較划算。上班日的午間,老餐館裡空落落的沒什麼人,侍者倒是穿起在巴黎咖啡館常見到的領結長圍裙、無所事事的在我們身邊晃。管不得那種混合著愛爾蘭的歐風感,我的注意力只在眼前焦黑的牛肉上。嗯,實在不能說賣相吸引。黑色焦炭狀的外觀,讓我納悶了起來「我可是叫五分熟欸?」

侍者俐落地分起了肉,一切開,完整的粉紅色漂亮地映入眼簾。我食慾大開了!忙不迭地叉起一塊送入嘴巴……我想那是種截然不同的感受,肉汁豐富地被鎖在中心,US Prime的自然甜味被少許的鹽巴完整地提出,肉質相當緊實,鬆軟中帶有彈性。其實文字敘述是不能完整表達的,我該貼上同去友人剛吃下第一口的表情,是瞇起眼睛啜尖了嘴,渾像是剛偷吃到油的小老鼠樣子,這樣看著想想大概比較能體認。

吃完了,兩人仍是意猶未足,也許我們該叫個三人份?總之加個咖啡入肚,然後走走二百年歷史的布魯克林大橋,說是我最完美的牛排體驗也不為過囉。


附註:

前菜的番茄切片也是我見過最美麗也最好吃的番茄,不誇張,就是新鮮番茄切片淋上醬汁,然而價錢也不誇張,十塊美元吃ㄧ顆番茄,還是生的,看你願不願意花這個錢囉!

牛排會好是有原因的,要離開時看到一台US Prime的專用貨車,幾個穿著白長袍的Peter Lugers人員一臉嚴肅的站在旁邊,初時以為就是簡單的送貨,後來發現那幾個穿長袍的人一塊塊檢查已經是頂級的牛肉,每塊都用長針抽取一些,ok的送進餐廳,不ok就扔回車上,侍者都很認真的出來觀看,看來是餐廳的大事呢!

關於更多的Peter Lugers,你也可以看藍詩人的生活一點點:軟嫩如奶油的頂級牛排 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bluepoet&article_id=4424111#postComments